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与挑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莉教授认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是目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面临预期不乐观、收入分配失衡、社会保障制度还需完善和供需结构错配等制约因素,赵莉提出扩大内需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预期引导
预期是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稳定的预期有助于提升消费与投资倾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已释放出诸多引导社会预期的积极信号,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精准施策,都反映出国家高度重视预期稳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要进一步设计引导预期的有效路径,面对预期波动积极调节宏观政策力度,支持国民资产负债表适度扩张。在供给侧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信心。同时,注重增加政策的连续性和协同性。
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美通美股票配资
内需是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扩大内需,要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重投资轻消费”惯性,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需求。
短期来看,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一方面在于恢复消费预期和信心、释放消费潜力。要完善市场环境提高消费欲望,推动释放医疗健康服务、文化旅游服务等服务消费潜力;另一方面,要稳定投资预期和有效投资,聚焦“补短板”领域,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等,避免低效重复投资。同时,服务消费作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可以加速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民间投资门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旨在推动服务消费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长期来看,要推动消费升级与创新,支持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等,构建消费驱动型经济;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在投资方面,要优化投资方向,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加大对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绿色转型等方面的投资。同时,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更好结合起来,加强有助于改善民生、区域差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投资从“量”到“质”的转变。通过政策协同与机制保障,最终形成消费引领、投资优化、内需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是影响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收入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所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基础。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环节,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再分配的核心是“提低、扩中、限高”,要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调节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此外,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充分挖掘第三次分配的补充调节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消除行业垄断,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关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一是要继续推动养老金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双提高,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美通美股票配资,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实施育儿补贴发放机制与托幼一体服务建设,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有效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三是社会救助领域,要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坚实可靠的保障。
小麦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